安徽宝绿光电工程有限公司

为什么污水处理厂排放达标这么难?

信息来源:www.baolvdq.cn   2025-10-10 16:30:18

这是环保领域一个核心的痛点。污水处理厂排放达标难,并非单一原因所致,而是一个由进水超标、技术局限、成本压力、管理复杂性和标准提升等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系统性难题。
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:
一、“前端”问题:进水水质复杂多变且常常超标
   这是污水厂头疼的“先天不足”问题。设计污水厂时,会对进水水质有一个预期(通常主要是生活污水)。但现实中,进入管网的污水远非如此。
   1. 工业废水违规接入: 很多工厂为了节省成本,并未对废水进行充分的预处理,直接将含有重金属、难降解有机物、有毒物质的废水排入市政管网。这些物质浓度高、毒性大,对污水厂依靠微生物的生化处理系统是“毁灭性打击”,可能导致整个生化系统崩溃。
  ·2. 雨污合流与地下水渗入 许多老城区的管网是雨污合流制。平时没问题,一旦下大雨,雨水和污水混合,水量瞬间暴涨,大大超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,只能进行简单处理甚至直接溢流排放,造成污染。此外,破损的管道还会渗入大量地下水,稀释了污水,但也增加了处理水量,降低了处理效率。
  · 3.生活污水水质变化: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污水成分,例如洗涤剂、消毒剂、餐饮废油等浓度越来越高,增加了处理难度。
    简单说,污水厂本来是个“胃”,设计用来消化“馒头和粥”(生活污水),但实际却被迫吞下了“石头、金属块和”(工业废水和有害物质),自然难以正常工作。
2. “过程”问题:处理技术有其局限性
    污水处理,特别是核心的生化处理环节,是一个依靠微生物(活性污泥)“吃饭”(降解污染物)的过程。这个过程非常敏感和脆弱。
1 微生物的敏感性: 水中的温度、pH值、溶解氧、有毒物质等都会严重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和种群结构。进水水质波动大,微生物群落很难稳定工作,处理效果自然不稳定。
· 2)工艺技术的天花板: 传统的二级处理工艺(如A?/O)主要有效去除COD(化学需氧量)、BOD(生化需氧量)、氨氮和磷。但对于某些难降解的有机物、氮磷的致去除(达到地表III类、IV类水标准),以及新兴污染物(药品、个人护理品残留等)则力不从心,需要上马更昂贵、更复杂的深度处理工艺(如膜处理、氧化等)。
·3 运营管理的性: 污水处理是一个需要24小时不间断精细调控的过程。操作人员的水平至关重要。参数控制不当(如曝气量、回流比、碳氮比等)会直接导致出水指标波动。

3. “后端”问题:排放标准日益严格

这是推动达标难的关键外部压力。

·1 标准不断提升: 为了改善水环境,的排放标准一直在提高。特别是很多地区开始推行“准IV类”(相当于地表水IV类标准)甚至更严的标准。这意味着污水厂要从“达标排放”向“高品质再生水”转变,技术难度和成本呈指数级增长。
·2 “及格”到“”的难度: 处理掉污水中90%的污染物相对容易,但要从90%提升到95%、98%,甚至99%,每提高一个百分点,所需的技术和成本都是巨大的。这好比考试从60分考到80分比较容易,但从95分考到100分则其困难。
4. 经济成本问题:高昂的投资与运营费用
·1 提标改造投资巨大: 要应对更严的标准和更复杂的进水,污水厂必须进行升级改造,新建深度处理设施,这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。
· 2运营成本高昂 深度处理工艺通常能耗高(如膜技术需要高压泵),药剂投加量也大大增加(除磷、脱氮等都需要大量化学药剂)。电费和药剂费是污水厂的主要运行成本,高标准意味着运行费用激增。
· 3资金不到位: 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或运营单位来说,可能无法足额支付污水处理的费用,导致厂区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或购买足量的药剂,只能维持低水平运行。
总结
  污水处理厂达标难,是一个典型的 “前后夹击、左右为难” 的困境:

· 前有强敌: 进水水质复杂、超标严重,冲击处理系统。
· 后有追兵: 排放标准不断提高,要求愈发苛刻。
· 自身受限: 处理技术有瓶颈,微生物系统脆弱敏感。
· 粮草不足: 提标改造和高标准运行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,资金压力大。因此,解决这个问题绝不能只盯着污水厂本身,必须系统治理:
1. 强化源头管控: 严格监管工业企业预处理,确保达标后排入管网。
2. 完善管网建设: 推进雨污分流改造,修复破损管道,从根本上改善进水水质。
3. 合理制定标准 根据环境容量和水体功能,科学、差异化地制定排放标准。
4. 保障资金支持: 建立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,保障污水厂的建设和运营资金。
5. 提升运营水平: 加强人员培训,实现智慧化、精细化管理。
只有打通从“源头”到“龙头”的整个链条,才能让污水处理厂真正稳定地运行,成为守护水环境的坚强堡垒。(来源:土木在线)

  • 上一条:印染污水的生物处理法
  • 下一条:没有了